作者:翁淮南(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
▲青铜利簋铭文。
2022年6月,《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发布一个重大消息:武王伐纣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这个时间的确立从西汉学者刘歆的考证算起,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一切,要从青铜利簋的发现说起。
出土利簋记载“武王伐纣”
1976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零口公社农民搞水利建设时,于一处周代遗址的窑藏中发现一件带铭文的青铜利簋。让人们震惊的是,上面赫然记载了“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直接记述这一历史事件的唯一古文字材料,为人们确认商周分界时间提供了最为关键的物证。
“武王克商”和“牧野之战”是中国商、周的时间分界线,历来被视为夏商周年代学的关键,由西汉末年学者刘歆最早开始探索。
武王克商,是指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灭商建周的历史事件;牧野之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
确认武王克商(灭商建周)时间之难,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传世典籍证据不足。如,关于西周共有多少年这个问题,战国到南北朝的相关文献,涉及《左传》《孟子》、古本《竹书纪年》、今本《竹书纪年》《史记·鲁世家》《世经》等,推算出西周积年差距200余年至300余年不等。
二是学者大多为个人专长研究。如,西汉末年学者刘歆依据古本《竹书纪年》推算西周建立为公元前1122年,梁启超推算为公元前1027年,天文学家卢景贵提出为公元前1046年。
三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没有形成合力。就在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伊始,梳理不同学科有代表性的结论达40余种,最早的是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是公元前1018年,上下相距达112年。
▲西周武士复原图。
在近年的探索中,诸多科技手段被运用到研究中。如,用常规法和AMS法(一种高精度测量放射性同位素比率的技术)对丰镐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地层中采集的系列含碳样品做了碳-14年代测定。同时,还用碳-14年代测定商后期的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系列、西周的琉璃河(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系列和天马—曲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曲村)系列。
专家们还对殷墟甲骨文宾组卜辞中5次月食的年代进行认证和计算,得出武王克商年代范围应在公元前1050年—1020年之间。最终,通过对天文的推算,专家们将武王克商的年代确定在公元前1046年。
利簋彰显“天人合一”思想
簋,流行于我国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放置饭食,是古代盛装煮熟的稻、粱等食物的器皿。在商周时期,簋除了作为盛放食物的器皿之外,也是重要的礼器,在宴享和祭祀时,簋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
这件带方座的青铜利簋只见于西周早期,数量很少,无器盖。上为圆体,下为方体,整体造型表达出“天圆地方”的理念。
天与圆象征着运动,是六十甲子一般周而复始的天时;地与方象征着静止,是东南西北的方位和地势。“天圆地方”实际是“天之道”与“地之道”的统一,彰显“天人合一”的思想。
▲利簋局部。
青铜利簋的造型典雅、厚重、庄严、雄伟,其腹部和方座座壁的纹饰以饕餮纹为主,呈现出一种威严感与狞厉之美。
青铜利簋的铸造采用先铸造器体或附件,然后将两者接铸的分铸法,较多承袭商代遗风。矿石为孔雀石,燃料为木炭,所用陶坩埚又称“将军盔”,一次能熔铜12.5千克。将熔铜液浇注到事先做好的陶制模范内,冷却后便可成型。
“利”用周王所赐吉金铸簋
“武王克商”和“牧野之战”宣告商朝的灭亡,周朝登上历史舞台。此件青铜利簋铭文共4行、33字,记载了这一历史事件:
武王征商,惟甲子朝,岁鼎,克闻,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锡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这段铭文大意是:武王伐商,在甲子这一天凌晨,岁星当头。(战斗到)次日天明,攻下商都。辛未日(甲子日后七日),武王驻扎阑这个地方,赏赐主知天道的史官“利”(人名)吉金(铜)。“利”用这些铜铸造了这个簋来纪念祖先檀公。
青铜利簋铭文透出三条重要信息:
一是记载了“牧野之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惟甲子朝,岁”,可以想象,当时甲子日,岁星中天,这正是周武王在商郊牧野作《牧誓》演说,发动总攻的时刻。《尚书·牧誓》对利簋铭文进行了印证:“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次日天明,攻下商都,也证实古籍中所载“战,一日而破纣之国”。利簋铭文和文献、天文条件等信息契合。
二是专业史官记载了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我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铸造此簋的“利”职务为“右史”。《左传》哀公元年和《国语·周语》都曾讲到周人史官主知天道。“克闻”的“闻”意为报告,是说见岁星中天而上报武王。学者李学勤认为,“这正是右史利立功获赏的原因”。
三是此簋的主人为“利”。这是目前发现的我国西周时期最早的署名青铜器。“利”用周王赐的吉金铸造此簋,作为礼器祭祀祖先,说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理念已传承到周朝,并发扬光大。“祀与戎”对后世中国礼乐文明和儒家文化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夏商周断代的纪年“坐标”
“武王克商”的时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一时间是夏商周断代的纪年“坐标”。如,要得到商后期王年时间:盘庚迁殷为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后)、小辛、小乙在位共50年,为公元前1300—前1251年;武丁在位59年,为公元前1250—前1192年;帝辛在位30年,为公元前1075—前1046年。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甲子子夜朝歌地方的天象。
我们还可以将商前期年代框架大致推定如下:商代始年为公元前1600年左右,仲丁迁隞为公元前1430年左右,河亶甲居相为公元前1405年左右,祖乙迁邢为公元前1403年左右。再往上,对夏的始年基本年代构架可估定为公元前2070年。以上得到的夏商王年的大致情况与文化各期的测年结果大体吻合。因此,青铜利簋的发现,为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样本。相信顺着时间轴线向历史深处的不断拓展,专家们或将会有更多的重要发现,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本文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馆资料部提供。)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热讯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