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6月25日电 题:在希望的田野上端牢“中国饭碗”——来自东北粮仓的全国土地日报告
新华社记者孙晓宇、武江民、马晓成
(资料图)
黑龙江、吉林、辽宁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五分之一以上,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6月25日是第33个全国土地日,记者深入三个省了解到,各地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不断夯实粮食生产“根基”。农民们在希望的田野上奋力耕耘,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挖掘“黑色宝藏”新潜能
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四方台区太保镇靠山村,村民宋井文在自家玉米地中挖开质地松软的黑土,笑着说:“专家指导我改良了土壤,透水、透气性好了,有效耕层变厚了,粮食产量自然也高了。”
“这块田的土壤是典型的白浆土,翻地时把硬度高的白浆层土壤翻到耕层,导致耕层变硬、变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彦生说,通过“秋深翻”配套“春深松”,再施用改良剂、有机肥等对土地进行改良,可以达到中等黑土的地力条件。
在辽宁省盘锦市一处稻田,绿油油的稻苗正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此前,因地处辽河入海口、土地盐碱度高,不少农民尝试种植水稻,产量低,只能放弃。
“我们多年来集成了深松耕作破板除盐等多种修复治理技术,降低土壤的盐碱度,提升有机质含量,来唤醒‘沉睡’的盐碱地。”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盐碱地利用研究所所长李振宇说,技术人员重点突破了“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在盘锦、营口等滨海地区累计推广300余万亩。
绿色农业书写“优粮”答卷
在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伯都乡杨家村一处玉米地块,正值农田灌溉期,一根根手指粗细的滴灌管浅埋在垄间。“有了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实现24小时滴灌,不用担心春旱了。”杨家村党支部书记黄艳雨说。
“2022年,松原市玉米作物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63.93万亩,每亩可节水50%以上、节肥30%至40%。”松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洪生说,这种技术提升了水肥利用率,可增加玉米亩产200斤左右,还降低了化肥施用量,农业生态得到改善。
近年来,东北三省通过推广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强化土壤污染管控,改善农业生态。
黑龙江省宝清县朝阳村的一处农药回收站里,堆放着春耕后回收的农药瓶。“这些都是我捡的,一个能卖七分钱,县里秋天统一回收、无害化处理。”这处回收站的管理员、朝阳村村民韩春生说。
宝清县每年约产生270万个废弃农药瓶。“2018年起,县里投入1500余万元,建立了270余个回收站,回收、无害化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瓶3195万个、810吨。”宝清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王庾亦说,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产出更多绿色优质粮。
高标准农田流青溢翠
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招束沟镇地宫村,今年近千亩坡耕地迎来新貌,改建的水平梯田层层铺开,在阳光照耀下,美丽壮观。
“这块坡耕地,以前一下雨,土都被冲跑了。”村民李纯红说,原来想种地得爬坡。今年3月,县里对坡耕地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地平了,农机能上山了,省了大力气。”
截至2022年底,辽宁省高标准农田面积累计达到3411万亩。今年,计划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89万亩。
在吉林省永吉县万昌镇吴家村禾谷丰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大片的田地方正平整,水泥沟渠崭新整洁。
“今年合作社建设高标准农田450公顷,特别是水渠修好后,渠道保水量大、灌溉速度快,原来7天的灌溉任务现在5天就干完了。”合作社负责人王伟高兴地说。
集中连片、沟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已成为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的重要抓手。截至2022年底,吉林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00万亩,到2025年将新建2076.75万亩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开车就能去进行田间管理,方便不少。”黑龙江省勃利县永恒乡恒山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单庆东说。
“2022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265万亩。”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窦洪波说,今年黑龙江省将建设高标准农田840万亩,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热讯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