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大飞机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项项科创成果展现出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进步。
(资料图片)
五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资本市场也在持续深化改革。从科创板试点注册制起步,到创业板实施“存量+增量”改革、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并同步试点注册制,再到主板注册制的全面实行,资本市场通过一系列改革,持续提升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
“从全球科技的发展历史来看,对创新型企业融资的优化,是推动生产效率提升的关键。”广发基金副总经理刘格菘表示,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发展经验来看,一个经济体步入创新型发展模式需要具备五大基础,包括工业体系、产业集群、市场深度、工程师红利和基础建设等等。对照这五个条件,中国正在从要素与投资驱动的发展阶段转向创新驱动增长的新阶段,已具备创新型发展模式的基础。
步入创新型发展模式需要具备五大基础
问:过去三十年,我们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方面走过哪些阶段,特点是什么?
刘格菘:回顾过去,中国经济腾飞起步于改革开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工业体系不断健全,“世界工厂”的地位开始显现。这一阶段创新的总体特点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以吸收,在此基础上进行边际创新。2010年以后,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中国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互联网企业,他们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科技创新并不会独立发生,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明、发现与创造,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土壤或生态环境。高校、科研院所代表的基础知识创新与工业领域的新产品、新应用创新是两个重要的创新来源。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的方向上,如运载火箭、空间技术等多方面的中国技术已经走在前列。而对经济发展来讲,工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更加重要,这是中国经济能否进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阶段的关键。
问:从主要经济体的发展经验来看,步入创新型发展模式需要具备哪些基础条件?
刘格菘: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发展经验来看,一个经济体步入创新型发展模式需要具备五大基础,包括工业体系、产业集群、市场深度、工程师红利和基础建设。对照这五个条件,中国当前正从要素与投资驱动的发展阶段转向创新驱动增长的新阶段,已具备创新型发展模式的基础。
第一,工业体系的完备性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经过多年的工业建设,当今中国已经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完备的工业体系之下,中国企业广泛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有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正处于一个“由全到强”的趋势当中,近年来中国在价值链上的升级十分明显,无论是国内出口附加值的占比,还是国内附加值占比的全球排名,近年来都在持续提升,不少行业已经进入全球前5名左右,显示出其全球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第二,产业聚集效应决定了创新发展的效率。集群式创新是指区域基于自身的要素禀赋,按产业或技术进行集群,实现创新的虹吸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集群式创新有助于分担创业成本,帮助创新冷启动;有助于促进交流形成网络,加速技术扩散;有助于互补合作,减少市场竞争的外部性。中国主要通过集群式创新的方式来推动创新生态在区域落地,有效发挥了产业集群在专业化分工、技术扩散、上下游协同等方面的核心优势。
第三,市场深度是创新回报的重要保障。中国拥有14亿消费人口,其中年均收入超过一万美元的中等收入人群有4.5亿,他们是中国消费市场的强大动力。未来,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中国也将迎来更加广泛的消费升级。兼具广度与深度的市场为创新回报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前面也提到,中国拥有完备的供应链与制造体系、进步快速的科研机构,此外,庞大的下游应用市场也为创业者提供了重要的激励。
第四,工程师红利是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5大城市群总人口超过1亿,中国每年毕业的高校学生超过1000万。中国目前每年申请的专利数、R&D投入,均位居全球第二位。如果说过去人口红利推动制造业做大,那么未来工程师红利则会推动制造业升级和做强。
第五,基础建设是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高铁的平均时速在全球最快,总里程最高;中国的5G覆盖范围全球最广,网络支付渗透率全球第一,电子商务渗透率全球第二。基建具有强外部性、效用外溢性、公共产品属性、受益范围广、规模经济等特点,其基础地位决定应适度超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前面。
我们认为,上述提到的五个条件中,工业体系的完备性、产业聚集效应、工程师红利,是系统性、持续性创新产生的基础;市场深度与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创新回报,是持续创新的驱动因素,而基础设施的便利性更像是创新生态的润滑剂;这些,都将为创新发展提供从量变到质变的条件。
新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创新与发展
问:国内的工业创新生态环境已经比较成熟,从产业层面看有哪些体现?
刘格菘:近年来,新能源技术、汽车智能化技术近年来的创新持续涌现,相关领域的公司由过去的复制-边际创新模式,步入到引领创新。
其实,创新的生态环境一旦形成,就会在相应的产业链出现马太效应,因为上下游的协同一旦出现,新进入者替代的成本就会不断扩大。产业链的引领企业会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带动上下游行业加速成长,巩固创新体系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最近几年,我们看到新能源、汽车智能化领域的创新层出不穷,原因就在于这两个产业链的工业体系更完备、产业聚集效应更突出,它们已建立起全球比较优势,技术迭代加快,创新回报能够很好地支撑进一步的持续创新投入。
问:结合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来分析,新兴行业分为哪几个阶段?
刘格菘:从科技行业创新生态的发展阶段分析,战略新兴行业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一是0-1阶段,这一时期,行业技术处于摸索阶段,或者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前景不明确;行业格局处于早期,技术领先企业的优势并不突出。这个阶段企业的特点是技术路线存在不确定性,竞争激烈导致被动高投入,上下游的协同不突出,研发聚焦的方向比较多,吸引人才的能力不足或者相应研发方向的人才储备不足。
二是1-10阶段,这个阶段行业发展的特点是技术领先的企业已经拥有一定的市场地位,技术路线已经确定并得到下游需求认可,主要产品快速放量。研发投入开始聚焦,新的技术储备得到相应的研发支持。但行业的国际比较优势还不够突出,虽然能够满足国产替代需求,解决下游的实际问题,但成本优势不明显。
三是10-N阶段,这个阶段行业的发展特点是技术领先企业的市场地位难以撼动,研发体系比较成熟,新的技术储备层出不穷,龙头企业的研发实力雄厚。行业格局清晰,上下游有明显的协同效应,产业聚集发展,技术路线比较成熟,主要产品大规模放量,在新技术储备、成本优势等方面领先可比企业。
问:结合产业发展的成熟度,国内创新产业可以分为哪几类,如何把握机会?
刘格菘:从我个人的投资框架出发,国内的创新产业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已建立比较优势的产业,其特征是行业有领军企业成为全球龙头之一,产品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及成本优势上下游协同效应明显,创新响应速度较快,具有明显的产业集群效应。第二类是正在建立比较优势的产业,但供给格局还不太稳定的科技创新企业。第三类是尚处于高投入期的产业链,技术路线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这类产业尚未形成比较优势的投资机会,需要自下而上研究企业自身产品力、订单趋势、新产品突破等。(CIS)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热讯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